鎮江丹陽市應急管理局晚間公布的通報顯示,7月17日10時31分,丹陽市億利達塑件有限公司發生火災,目前現場明火已撲滅。經現場排查,1人已確認死亡,另外1人失聯,失聯人員正在進一步搜救中。
“剛開始就看見注塑機旁冒白煙,像燒塑料袋子的味兒。”在車間工作了8年的劉師傅(化姓)回憶,他順手拿起旁邊的干粉滅火器噴了兩下,“以為能摁住,結果煙順著料斗往上跑,不到5分鐘,整個車間就看不見人了。”
最讓人揪心的是12點05分,有目擊者看到兩名工人在二樓窗口揮手求救,“后來黑煙涌過去,就再也沒動靜了”。直到傍晚6點,官方通報傳來:1人確認死亡,另1人仍在搜救中。這8小時里,23輛消防車輪番作業,卻沒能攔住悲劇的發生。
住在對面居民樓的周女士用手機記錄下了關鍵節點:10點45分,三樓窗口竄出火苗,像紅色的舌頭舔舐著墻面;11點10分,濃煙變成黑褐色,伴隨著“砰砰”的爆裂聲——后來才知道,是堆放的汽車燈具外殼遇熱炸裂;11點40分,消防登高車伸到樓頂,水柱卻被濃煙擋在半空,“像隔了層黑布,根本澆不到核心區”。
公開信息顯示,這家2001年成立的塑件企業,主營汽車塑料燈具,車間里常年打交道的,都是“惹不起”的材料:熔點僅160℃的聚丙烯顆粒、閃點低至-4℃的油漆稀釋劑、燃燒后會釋放氰化氫的ABS塑料。
當地應急管理部門的記錄顯示,2024年兩次檢查中,曾發現該企業噴漆房“防爆開關破損”“應急通道堆著200多個成品箱”。“這就像給烤箱裹了層棉被,熱量散不出去,不炸才怪。”一位資深安全工程師直言,塑料加工企業的安全管理有個“三七定律”:30%靠設備,70%靠人——但很多企業連最基礎的“設備關”都沒過。
筆者根據應急部門歷史檢查及火災信息,初判原因如下:
1.、易燃物違規堆積引發爆燃
火災始于三樓車間窗口,隨后火勢沿塑料原料和成品迅速蔓延。現場視頻顯示,燃燒過程中不斷有塑料件爆燃飛濺,消防水槍因火勢過猛難以壓制核心區域。這與該企業多次被查出的"車間堆料超量""消防通道被成品堵塞"等問題直接相關——六份整改通知書顯示,截至6月復查時,車間內仍違規堆放大量易燃原料,這些物料最終成為助燃燃料。
2.、電氣或設備故障隱患
塑料加工行業常見的電路老化、設備過熱等風險在此次事故中凸顯。有目擊者稱,起火初期曾聞到刺鼻焦糊味,且廠房鋼架在高溫下嚴重變形,推測可能存在線路短路或機器故障未及時排查。今年4月該企業被列入安全生產重點檢查名單時,已被指出"隱患整改不到位",但具體隱患類型未公開。
類似的教訓并不遠:2024年浙江慈溪一家汽車配件廠火災,起因就是員工在堆放塑料原料的車間違規使用電烙鐵,最終3人死亡。事后調查發現,該廠的消防栓壓力表早就指向“零”,員工連滅火器的保險銷都不會拔。
產業帶里的“共性隱憂”:300家企業的安全考題
界牌鎮作為丹陽汽車配件產業的核心區,聚集了300多家塑件、燈具企業,不少廠房挨得僅隔一條3米寬的通道。“旺季時,原料堆到門口是常事,老板總說‘等這批貨出了就清理’。”在附近工廠上班的小王透露,有些小廠甚至把噴漆工段設在一樓,“夏天開窗通風,油漆味能飄半條街”。
應急管理部最新數據顯示,2025年一季度,全國制造業火災中,中小企業占比達82%,其中“違規堆料”“設備老化”“培訓缺失”是三大主因。這些數字背后,是一個個具體的場景:被紙箱堵住的安全出口、過期兩年的滅火器、從未演練過的逃生路線。
“千丈之堤,以螻蟻之穴潰。”丹陽這場火災,更像一面鏡子,照出了中小企業安全管理里那些“習以為常”的漏洞。當“趕工期”優先于“查隱患”,當“省成本”替代了“保安全”,風險就成了藏在車間里的定時炸彈。
目前,火災原因還在調查,失聯人員的搜救仍在繼續。但比起追責,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企業主明白:安全不是“選擇題”,而是“生存題”;讓每個打工人知道:發現隱患敢發聲,就是在保自己的命。